为期五天的军训在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驻地落下帷幕。当迷彩服上的沙尘被汗水浸透,当嘹亮的军号声与黄土地的风沙交织,我作为电化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的一员,深刻体会到:这场军训不仅是体能的锤炼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女子民兵治沙连五十年如一日“绿进沙退”的坚守,与我们追求的“工匠精神”在黄土高原上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。

以“愚公移山”的韧劲,筑牢技术攻坚的根基
治沙连的故事令人动容:从“黄沙滚滚流,十耕九不收”到“樟子松、侧柏披新绿”,靠的是一代代姑娘们用铁锹与风沙的持久对抗。她们面对树苗被风拔起、盐碱地反复失败、高坡缺水旱死等困境,依然坚持补种、改良技术,最终让毛乌素沙漠后退。这让我联想到技术研发——攻克一项技术瓶颈,何尝不是一场“治沙战役”?技改项目的反复调试与失败、生产线上的突发故障,都需要我们像治沙女民兵一样,保持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韧劲。未来面对技术难题,我将以“日拱一卒”的耐心,从每一次数据偏差中寻找突破口,用持续积累打破瓶颈。

以“精准滴灌”的匠心,提升技术创新的精度
军训期间,教官指着曾经斑驳的沙坡照片解释:“飞播造林有疏漏,必须人工补种,否则前功尽弃。”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:治沙不仅需要“广种”,更需要“精补”。技术工作亦是如此——企业技术创新如同在复杂市场中“播种”,从产品研发到工艺优化,任何环节的“疏漏”都可能影响全局。过去我常追求“快出成果”,却忽视了细节打磨。此次军训后,我将把“精准滴灌”理念融入工作:在项目设计中更注重变量控制,在数据分析中更严谨排查误差,确保每一项技术方案都经得起“风沙考验”。

以“薪火相传”的担当,凝聚团队协作的力量
军训中,了解到了女民兵们如何协作搬运树苗、分工整地栽种的故事,让我看到团队力量的具象化。技术中心的工作从来不是“单兵作战”:一项新技术的应用研发需要设计、工艺、测试等多环节协同;解决技术难题更需要经验传承与知识共享。未来我将更主动地参与团队协作——既虚心向前辈请教,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技术心得,让个人成长融入集体智慧,共同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五天军训虽短,但治沙连“不畏艰难、久久为功”的精神已深植我心。回到岗位后,我将以“治沙人”的执着对待每一次技术攻关,用“工匠”的严谨雕琢每一项工作成果,为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贡献更坚实的力量——正如那片被绿意覆盖的沙漠所昭示的:只要坚持,荒芜终将孕育希望。


陕煤集团
神木煤化工
神木电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