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车轮停在补浪河女子治沙连的营区前,目光所及的绿意与想象中“荒漠”的印象形成强烈反差——成片的樟子松挺立在沙丘边缘,草场里的牧草随风轻晃,远处的治沙纪念馆红墙醒目。这场为期四天的军训,不仅是队列队形的体能锤炼,更是一次沉浸式感受治沙精神、重塑自我认知的精神洗礼。
初见——在沙与绿的对话里触摸历史
初到治沙连的清晨,天还未亮透,营区外的林带已传来鸟鸣。沿着石子路散步时,能看到树干上挂着的“治沙林段标识牌”,标注着栽种年份与当年治沙队员的班组;偶尔路过闲置的老库房,门口堆着的旧水桶、锈迹斑斑的铁锹,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“风刮黄沙难睁眼,庄稼苗苗出不全”的艰苦岁月。
听工作人员介绍,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流动沙丘,一代代治沙女战士扛着铁锹、背着树苗,在风沙里扎营,用“人一我十、人十我百”的劲头,把荒漠一点点改造成如今的绿洲。看着眼前的绿海与过往的荒沙形成的对比,我忽然明白,治沙连的每一寸土地,都藏着“不服输、不放弃”的精神密码,而我们的军训,正是要在这片有故事的土地上,接过这份精神的接力棒。
训练——在队列与汗水中读懂“坚守”二字
军训的核心是队列队形训练,从稍息立正的细节规范,到齐步走的步幅统一,再到正步走的节奏把控,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打磨。站军姿时,烈日晒得作训服发烫,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腿麻了、肩酸了,却没人轻易动一下——因为抬眼就能看到不远处的治沙林,想到当年治沙女战士们顶着风沙栽树苗,一蹲就是大半天,手上磨出血泡也不停歇,我们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?
队列训练最讲究“整齐划一”。刚开始时,总有学员的步幅不一致、摆臂高度不统一,教官反复带着我们练分解动作,从“一步一动”到“连贯行进”,直到整个队伍走起来像“一条线”。这个过程让我想起治沙连的故事,当年女战士们治沙,也是分工协作,有人挖坑、有人栽苗、有人浇水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,每一个人都要跟上节奏,才能让树苗在沙地里扎下根。原来,无论是治沙还是队列,“协作”与“坚持”都是相通的——前者是为了让绿洲延伸,后者是为了让队伍整齐,本质上都是“朝着一个目标,铆足一股劲”。
感悟——在治沙精神里照见成长
军训间隙,我们参观了治沙纪念馆。馆里的老照片上,治沙女战士们戴着头巾、穿着布鞋,在漫天黄沙里扛着树苗前行;展柜里的笔记本上,记着每天的治沙进度、树苗成活率等,字迹工整却带着风沙磨损的痕迹;还有那面绣着“誓把荒漠变绿洲”的锦旗,边角已经泛黄,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热血与决心。
以前总觉得“坚韧”“奉献”是抽象的词语,直到站在治沙连的土地上,才真正理解这些词的重量——坚韧不是咬牙硬扛,而是像治沙女战士那样,明知沙难治,却偏要跟风沙“死磕”;奉献不是空喊口号,而是日复一日在沙地里劳作,看着树苗长高、沙丘变绿,把青春埋进土里。
作为参加精英工匠培训的一员,这种精神更让我触动的是工匠追求的“精益求精”,不正是治沙人“把每一棵树都种活、把每一片沙都固住”的执着吗?未来在岗位上,遇到复杂的技术难题、烦琐的操作流程,或许会想退缩,但只要想起补浪河的治沙女战士,想起她们在荒漠里创造的奇迹,就会多一份坚持下去的勇气。
收尾——带着治沙精神继续前行
四天的军训结束时,再看补浪河的夕阳,余晖洒在治沙林上,给树叶镀上了一层金边。这次军训,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,却让我在沙与绿的碰撞、训练与感悟的交融里,收获了比体能提升更珍贵的东西——那是从治沙精神里汲取的“韧劲”,是从队列训练里学会的“协作”,是从这片土地上读懂的“坚守”。
离开治沙连时,风里带着草木的清香。我知道,这次军训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——未来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,都会把补浪河女子治沙连的精神装在心里,像治沙女战士那样,敢闯敢拼、善作善成,在自己的领域里“种下”属于自己的“绿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