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屏幕上,那个沉寂已久的研究生备考公众号,近来又开始频繁地推送消息。它年复一年地在这个时节准时苏醒,提醒着新一届的学子们命运的关口将至。我划动着那些标题,以为自己早已云淡风轻,却在那一刻,被一声从心底深处传来的、悠长的叹息击中。

那些消息像一把精准的钥匙,瞬间撬开了我记忆的锁。那个在宿舍里对着电脑摄像头、因一个简单问题而语塞的自己,那个在录取名单上反复寻找名字、最终崩溃痛哭的下午,所有被时间层层覆盖的情绪,原来都完好无损地封存在那里。四年了,时间快得让人恍惚,而遗憾,却沉淀得如此具体而沉重。
我常常在想,如果时光能倒流,我渴望回去的,绝非面试当天去答上那道简单的问题;我真正奢望的,是能回到大学入学的那一刻,回到那个一切的起点。那时,我一定会端正地坐在第一排,让每一堂课的知识浸润脑海;我会在图书馆里与先贤对话,在实践中锤炼真知,让四年光阴变得饱满而坚实。
我清楚地知道,倘若我真的那样度过了我的大学,面试场上那个所谓的“难题”,在我眼中将不过是一个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常识。那个在摄像头前支支吾吾的瞬间,与其说是一次考试的失败,不如说是一场迟到了四年的“清算”。生活是公平的会计,我大学四年偷过的每一个懒,欠下的每一分努力,都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,连本带利地递来了账单。
我耿耿于怀的,从来不是一纸录取通知书的缺失,而是我亲手挥霍了那片生命中最宝贵、最该蓬勃生长的沃野。那段无法重来的青春,成了我心中一道隐秘的伤疤。
然而,也正是这道伤疤,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,重塑了我面对挑战的姿态。
它根除了我心中任何形式的侥幸心理。如今,在为任何一场考试备战的时候,我再也不敢对自己说“这个可能不考,跳过吧”。恰恰相反,我变得近乎偏执,我不会放过考纲中任何一个生僻的知识点,因为那个面试时被问住的“简单问题”时刻警醒着我:你所忽略的,往往就是命运向你发问的。如果及格的分数线是60分,那么我的内心会驱使自己将目标定在80分,甚至更高。唯有在实力上构筑起这样一道远超标准线的“安全边界”,我才能获得一丝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平静。
我渐渐明白,那道我终究没有答上的题,成了我人生中一位沉默而严厉的导师。它让我懂得了“脚踏实地”的全部含义。那些被挥霍的昨日已然无法追回,但它们转化成的懊悔,并未成为压垮我的重负,反而烧制成了我脚下最坚硬的砖石。
那道题,我终究没有答上。但它教会我的事,让我在此后人生交出的每一份考卷前,都落笔沉稳,全力以赴。


陕煤集团
神木煤化工
神木电化